上映日期:2024-08-06 周日-周四19:30二集,周一-周三1集 共36集
看点一:剧情节奏快 适合年轻人 先说结论:这是一部适合年轻人观剧节奏,不需要你手动1.5倍速的谍战片。在观剧活动上掐表算过,从第一集开始交代背景年代到第一个剧情小高潮结束(顾易中被90号特务抓住摁下,为下文与周知非的初次对峙做引子)只用了13分钟。 所以,可以说目前单看前面这几集,它的剧情节奏足够紧凑,没有一处闲笔,把能压缩的“废话”都尽量压缩到了极致,只通过一两句话的台词和场景,就能让观众get到人物的行为动机。 比如,剧播之前有一部分观众担心的“一个谍战片不会大谈恋爱吧?” 其实看完第一集我们就会发现,顾易中和肖若彤的恋爱戏只持续了不到3分钟,他们只在苏州河的小船上“春心荡漾”了1分钟,就已经开始“谈正事”了。而且,他们的这一次约会,“约会”是表象,本质是通过短短3分钟内的镜头语言和台词,告知观众以下重要信息:①顾肖二人心悦彼此,正处热恋期并打算谈婚论嫁(人物关系); ②顾肖二人性格真挚热情(同时保有天真浪漫),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怀揣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从西式衣着打扮及说话内容判断(人物性格) ③肖若彤有中共地下党的身份,顾易中知晓(人物背景和动机); ④肖若彤给了顾易中推进情节的重要道具——刻着他名字的钢笔(串线道具-记住这支钢笔); ⑤两人今天的约会也是一次接头会,以此推进主人公顾易中的“入局”(行动trigger); ⑥为第一个剧情小高潮埋下引线(故事走向) 第一集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片段,我们把每个简短的片段拆解成信息分区,就会发现,第一集这个故事的开篇和引子,通过有限的人物场景和台词,就交代了大量的有效信息,与“顾易中入局”这个引子剧情相关的主要人物也在40分钟内悉数登场。而顾易中与“反方辩手”周知非的初次对峙,在第一集15分钟之后就拉开了序幕。 同时,在主线的行进中又巧妙地通过台词的细节,侧面把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身份先做了一个“初登场”介绍。 紧凑的节奏感,让观众随着人物的行动,迅速走进故事里,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如果你1.5倍速观看,还很有可能漏掉一些关键的信息哦~ 看点二:人物设定新颖 群像生动多面 谍战剧虽说剧情上需要逻辑缜密,环环相扣,悬念叠起,但最终一部剧能否深深地“刻”在观众心中,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共情,人物的塑造尤为重要。 《潜伏》为什么过了十几年依然是最成功的谍战剧,就是因为它不仅把故事写得精妙,台词写得玄妙,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塑造了一幅谍战“众生相”。每个人的个性都非常鲜明,而且有记忆点,同时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每个人只是因为信仰不同、理念不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孤舟》作为《潜伏》创作团队在新世代对谍战剧的全新尝试【《潜伏》导演姜伟是《孤舟》的监制,《孤舟》的导演林黎胜是《潜伏》的编剧之一,两位在《潜伏》之后在2011年还合作过一部谍战剧《借枪》,豆瓣评分7.7】,对于人物塑造这一点上,我个人还是满怀期待的。 目前就释出的这几集来看,每个人物已经有了他们的“印象雏形”,而且也都“风味不同”。重点以先出场的男主角顾易中,和代表敌方势力的周知非,来谈谈对人物的初印象。 在我们以往看过的众多谍战剧中,大部分主角都是“职业老手”,也就是说,在我们和角色相遇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远到《潜伏》里的余则成,近到《哈尔滨1944》里的宋卓文。他们是被“任务或突发事件”裹挟,为观众打开了故事的序幕。 而顾易中这个角色是一个 “成长型男主”,他进入观众视野的时候,相对于这些“老手”,更像“一张白纸”。他是一个苏州有留洋背景的年轻建筑师,一个热爱建筑的“匠人”。如果没有和肖若彤的这层关系和这次突发行动,他还是受家里保护的很好的小少爷。 这种从匠人(普通人)身份被卷入谍战的设定,此前《红色》的主角小会计徐天也是如此,不过总体上来看,这样的人物设定在谍战剧里还是相对“稀有”的。 顾易中从“小白”到“卧底精锐”(并且不被双方阵容理解)的孤独英雄成长史,串联起了整个抗战时期不同阵营的“人物群像”,他的成长也是牵动观众继续往下看的一根引线。想知道他是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才被迫走到了敌方阵营,也想知道他是经历了怎样的办公室斗争,才走到了敌营权力的顶峰。 这条线其实带有一些“爽剧升级打怪”的特质,只不过主人公的步步为营之下,伴随的是惨烈的自我牺牲和众叛亲离。 顾易中的成长之路按照主演自己的说法,应该会有前期-中期-后期的大跨度。我们单从前期来看,其实也能看出一些关于人物有趣的多面性。 首先,他天真但“不傻”。一开始投入革命的时候,可以说是“地狱开局”。他和肖若彤身上都有那种耿直热血的冲动,经验不足导致落入了周知非一开始就布好的陷阱。 但他在接受了周知非的严刑拷打之后,还能保持大脑的飞速运转,敏锐地察觉到行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内部有奸细。在他和周知非的初次对峙中,就能让观众产生期待:这两个智力相当的人,可能会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而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剧情设定——顾易中基本是个“明牌”卧底,周知非非常清楚他的身份,日本人半信半疑(根据第1集周知非的计划和12集日本人对他的态度推测而知)。在这层意味下,看他们的过招就更有刺激感。 其次,他热烈又“隐忍”。在前期,顾易中这个角色不管是对于自己热爱的建筑事业,对喜欢的女性还是对于家国,都饱含着热烈的情怀,表达的方式也是直接、乐观又坦荡的(甚至有些调皮)。但在我们看到的第12集来说(应该算是人物的中期,已经被迫入局并遭遇了重大变故之后),他已经变成了隐忍又决绝的人。 相信后期在逐渐成熟地斡旋于敌营时,他还会展现更多的侧面。根据一些之前看到的资料来看,顾易中在剧情的中后期应该会和《潜伏》里的余则成一样,对于办公室政治拿捏得炉火纯青,左右逢迎,皆为我用。 对于曾舜晞的演绎,之前很多人可能担心他和颂文叔对戏的时候出问题,但我从来也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因为之前也看过一些他的作品,这种成长型的男主角,其实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Mission Impossible,而且我特别喜欢看他的眼神戏,演真挚的角色时是真的热烈真诚,悲伤痛苦时大滴大滴的眼泪我见犹怜。没看过他演戏的朋友们也可以暂时摘掉“偏见的眼镜”尝试看看。我还挺期待后面看他和颂文叔正式较量时一张一弛的对手戏的~ 至少颂文叔在他们合作的综艺《灿烂的花园》里也说过:“他是现在最好的年轻演员(之一)”(这个“之一”是字幕加的)。在谍战剧里有一个真理:棋逢对手剧才能好看。如果只是“正方辩手”单方面开金手指疯狂输出,对手却是个菜鸡,博弈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大家都能预料到“正方获胜”的结局,也就失去了悬念和钩子。所以谍战剧对于“反派”的塑造,也尤为重要。 周知非这个人物,从一出场就带着强烈的压迫感。黑衣黑帽端坐于杀阵之中,将各方玩弄于股掌之内。彼时,顾易中还是只没有学会飞翔的雏鹰,在周知非的眼中,他只是一个美味的诱饵。他是一切“局中局”的掌控者,直到顾易中以身入局,开始了和他之间的博弈和制衡。 但是周知非是那种冷面的“反派”吗?我觉得不是,从言谈举止来看,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狐狸”,也是一个矛盾体。 他圆滑的同时带着张扬,深沉的同时带着戏谑。他审问顾易中的时候,语气是三分正经,五分挑衅,两分讥笑……你觉得他看起来没有那么狠,但杀起人来又那么冷血;你觉得他可以接近,他又会迅速地带上冷漠的面具;你说他卖国,但他腰杆挺硬,对日本人有着强烈的敌意…… 所以,周知非的人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就像《潜伏》里的李涯一样。过了这么多年,当我回想起李涯这个余则成最大的对手时,我对他依然“恨不起来”。因为他们是为了不同的“信仰”走向了不同的分岔路口。而彼时,他们真的坚信自己的信仰才能救中国。为了达成自己的信仰,他们选择了“不惜一切手段”,结果才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从12集放出的内容来看,周知非这边也有“红白玫瑰”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而且这两位女性在故事中和周知非之间的“拉扯”,也很有看头,充满了“成年人”之间的张力。 颂文老师演这种角色,感觉就更不用多说了……一个抬眸一个挥手,都能感受到角色的强大戏剧张力。而且我觉得在看剧的时候,可以多注意一下颂文老师对于“笑”这个动作的表达。我觉得很有意思。面对不同角色的“笑”,表达的方式都不太一样(话说他冷笑的时候,我是真的感觉到后背一阵发凉。)因为想在剧播的第一时间发出这篇评论demo,所以其他的人物角色先不再累述。总结一句话就是从顾氏一家到周知非阵营,每个人都很有特点! 我还特别喜欢顾爸,父子俩的亲情戏很细腻,他们互相理解而且一个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老爷子刀子嘴豆腐心,对儿女都很疼爱,父与子之间的剧情发展,也是后来顾易中做出抉择的重要转折点(先不剧透)! 同时还想强调一点:剧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地都非常有差异性,值得期待一下。 主创在现场说“这个剧的女性角色对于所有的女性观众都是非常友好的”,而且就我看到的目前这几集来说,我感觉这些女性角色之间并没有什么“雌竞”关系。 每个女性之间,不管她们的立场和身份如何,她们之间都在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在为救国,为自己的信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努力,而且无怨无悔。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谁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都已经把自己的小情小爱放在了对国家的大爱身后了。 所以不要用粉圈那种狭隘的攀比心理,还未知全貌就开始恶意揣测每个人的行为动机。如果这么做,我感觉也是对女性角色的不尊重…… 还有一个在看第一集就很感兴趣的“反方”角色:笑面虎黄心斋黄副站长,他给这场剑拔弩张的对峙增加了很多“笑点”,在剧情节奏里也很亮眼。 看点三:柔与刚交织 视听语言古朴典雅这部剧其实选择的地点就很有意思,在我印象里,好像这也是第一次把谍战剧的地点定在了苏州。之前拍的都是上海、天津、重庆比较多。 苏州从整体城市气息上就是“婉约”的,而这部剧的色调和质感非常典雅古朴,是在江南水乡的氤氲水气中蒸腾出的风味。这种“柔”的氛围,被枪炮子弹和烈火“摧毁”时,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把美好的东西在你眼前撕碎”的痛心。 目前看到这几集,还是想给几集机会继续看下去,不过目前对于未来走势,最大的波动点在于“剧情”是否能一直保持高能。 剧情的逻辑性是否能一直连贯?人物的动机是否能一直自圆其说?毕竟对于谍战剧来说,剧情是万事之本,还是希望后面的剧情能像前面这样保持一个钩子接着一个钩子地行进。 先说到这里,我先去把第4集看完~~~后面有什么想法变动和补充还会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