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李鸿其的爆发式演技
李鸿其饰演的老鼠从菜市场的混混到面对母亲死亡的崩溃,其眼神戏与情绪转变(如抱着母亲尸体痛哭)令人动容,获第52届金马奖最佳新人奖。
- 张作骥的写实美学
导演以台北宝藏岩、景美等地的阴郁街景(如潮湿的菜市场与破旧老屋),搭配蛆虫与蚂蚁的特写镜头,营造出底层生活的“废墟美学”,获赞“最脏乱的台北诗篇”。
- 同性情感的生猛刻画
上禾与仁硕的同志情(尤其厕所激情戏)突破张作骥过往风格,直白而充满张力,挑战观众底线。
- 群像戏的层次感
吕雪凤的酗酒母亲、黄尚禾的迷惘哥哥、郑人硕的花心牛郎、张寗的哑女,各角色虽破碎却立体,如母亲死后老鼠的愧疚与上禾的自杀倾向,情感交织细腻。
- 生命与死亡的隐喻
影片用酒、蛆与母亲的死亡贯穿始终(如老鼠与哑女在虫群中嬉戏),以荒诞意象探讨生存的虚无与抗争。
槽点
- 节奏缓慢
前半段聚焦老鼠的日常与母亲的酗酒(如重复的醉态镜头),叙事拖沓,后半段冲突密集,节奏失衡。
- 情节狗血
如仁硕与黑帮的恩怨(因一刀之仇)、上禾与仁硕的突兀暧昧,被批“用力过猛”,削弱现实感。
- 人物动机模糊
老鼠对仁硕的崇拜与哑女的疯狂(如街头乱舞)缺乏深入交代,部分观众觉得“不知所谓”。
- 暴力与色情争议
如仁硕被黑帮殴打的血腥镜头与上禾的裸露戏,被指“刻意挑衅”,部分观众不适。
- 导演个人风格过重
张作骥的符号化意象(如蛆虫跳舞)与晦涩独白,被批“自恋”,对非文艺片爱好者不够友好。